close

以看紀錄片的心情去看, 以拍紀錄片的籌劃而拍 - 

 

背景:

      已是20世紀20年代了, 但在這個民族的土地上, 民有精明的揾食頭腦, 但關於"性"就非常封閉和忌幃。

      老頭有錢有工人, 故一定要有個仔, 妻子可以用錢買回來, 但是只知同房, 郤不知如何生仔。

      那邊廂, 兩小口子, 對於避孕這課題, 顯得束手無策 - 因為"無知", 構成無助, 成了他們的命運的全部。

 

      第二個民族特點是: 熱愛拜神和拜山。 葬禮一定要做到好好睇睇, 拼盡一切; 風光大葬, 當事人不知在做什麽的。

      不過, 一定要使十足的勁力去哭, 聲淚俱下, 絶不欺場, "這是做給人看的, 因為死人那管得了!"

      這塊土地的民風就是這樣的。

      因為禮教壓力, 民眾壓力, 所以順服, 有理也好, 無理也好; 無有爭辯的餘地。 愛好傳承, 心安理得, 因循, 根深蒂固, 不願改變, 也改變不來。

      (雖則早已有學者推崇德先生賽先生, 但從未落實在民族的底層深處; 對於死亡, 對於傳宗接代, 傅統從未動搖, 所以男女失衡;

        就是到了現在, 葬禮還是繁瑣和形式化, 不知所以然。 性教育也流於落後, 不會當而皇之, 正當的講清講楚的, 只會是從某些途徑, 得到不正確的資訊, 偷偷摸摸的。)

 

那年代為什麽愛看張藝謀的戲呢?

只因手法新鮮, 也出色,

估不到劇情, 所以非常吸引

畫面的進展, 耐人尋味;

但若說故事想帶出導演的什麽想法呢?  (通常咁精心製作的電影, 總以為好似好深咁) - 老實講, 其實有空空如也的感覺, 跟紅高樑一樣。

     有視覺效果, 但缺想像空間。 也談不上感人。  其實不過是紀錄片而矣。

 

故事沒有什麽批判性或者立場。 看張導演的片會大開眼界, 如: 布的景, 色彩的斑麗, 葬禮的令人另眼相看, 還有一只瘦弱的驢.

純粹講他們一段原始的愛情, 原始的求生本能, 在這片古怪的大地上;

因為封建社會的鄉例局限, 他們只有偷情, 連兒子都不接受他們的困局。

 

同類的題材, 在粵語殘片, 家春秋, 悽悽慘慘常有出現, focus 清楚。

張導演的片: 

--- 只覺手法一流! 無可置異。 空空洞洞的感覺。也不是日本片, 有一定的主旨, 就是宿命論灌穿一整個故事, 無處不在;

日本片中可憐的往往只有女主角, 她們通常都是認命的可憐人物; 不會反抗的。

菊豆看後, 不會去可憐誰, 

              也不會對其遭遇產生惋惜, 生活就是這樣,

              更不會感慨歎 --  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但經過導演的手, 不能感動誰!  冷冰冰的。 純粹旁觀, 不入戲。 也不肉緊!

              看來導演是冷眼旁觀, 不為所動; 故此, 觀眾也是冷眼旁觀。  "啊! 聽說那鄉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人物刻劃方面, 最易明白或說最為人所熟悉的角色倒是那一個非常典形的守財奴老細。

                   他話不多, 但總及癢處。  處處以錢著眼, 言行合一。

他的片唯美又不唯美, 

淒美又不淒美 - 純粹把事件原原本本擺出來大家去看, 說出真相。

 

人物方面: 少婦又不是潘金蓮, 又不是大壞旦; 只不過是隨遇而安。

男主角有點是駝駱祥子般, 工作再工作, 心滿意足。  不傷天害理的typical 的中國人。

兩人都是被動的, 故事的進展, 發生 就讓他發生而矣。

沒有什麽表面化的轟轟烈烈的鬥爭, 只是心戰; 含蓄的毒招。

故事不是可歌可泣的偉大愛情故事, 

  也不是什麽發人心省的。 沒有悲傷也沒有眼淚也不感人肺腑

--- 只是平白的一個講故佬: 啊, 有這樣的一件事!

最後是悲劇收場。 兒子受不了這羞辱!  也難抵閒言閒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針銀耳 的頭像
    金針銀耳

    金針銀耳的部落格 Movieholic

    金針銀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