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少都奇怪民間不約而同的湧躍參予春秋二祭

自古已有唐詩把這個"遙指杏花村"的情境栩栩如生的勾劃出來

宋朝也有一幅風俗畫叫, 清明上河圖。

 

除了中國, 韓國人也不惶多樣, 重陽節假期竟長至一週, 是國民大節; 一樣都是一個愛掃墓的民族。

 

為什麽咁熱衷拜山的呢?

可能因為鄉下有"分豬肉"的制度吧。  故此有誘因去拜山, 好處是就算平時無肉食, 拜山時節, 一定可以飽餐, 何樂而不為。  更懶的人也會出席。

 

文縐縐的會說: "慎宗追遠"

大致上的意思, 可能是要後人, 感謝先祖吧!  不忘先祖吧!

 

收視好高的韓片:"巴黎戀人",

劇中男主角本是私生子, 為了家族尊嚴, 這個兒子交了給父親, 變成弟弟那樣養大。

最後男主角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 並不怪責母親不認他, 反而跟她說: "我不恨自己的真正身份, 反之, 從頭至尾都感謝媽媽生了我出來, 帶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難怪這套戲收視咁高哩.)

 

春秋二祭的意義, 向先人拜祭, 並不是為了怕他們無錢用, 無野食。

也未必是紀念他們曾在地上活著的"風流"日子, 或者"精彩"時光, 畢竟都已成歷史;

也未必是為了懷念他們, 因為懷念之情在那裏都可以心生懷念。

 

春秋二祭的真實一點的意義, 想來是為了未來, 為了顯示感謝之情, 為了歌頌奇妙生命DNA的延續, 一代復一代的生命, 站出來, 活力精壯的為了生命作見証。 生生不息。

帶出一種積極的生命力的氣息。

春秋二祭是來顯示生命的祝福。 因為都是後人嘛。

是一種人生態度 !

是為了族群上積極人生態度的一課!

是生命課程的一部份。

 

與其說是: "飲水思源"的向後望的態度,

   若反過來這樣去 欣賞和讚嘆: 試想 一個生命竟然長出另一個生命出來, 這件事是何等神奇/ 神聖和奇妙。

    這是一種往前看的態度。

拜山時明顯要表現的一種道理是: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聖經中, 舊約裏有這樣的說話: 總比"一頭死去的獅子"好。

    -獅子就是多威風, 死去了, 就已成過去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針銀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